
22 George Street
"22 George Street" is a podcast that delves into the intriguing world where tradition and innovation intersect. It explores the stories and insights behind family businesses that break conventions and dare to innovate, ultimately making a mark on the global business stage. Through compelling storytelling and in-depth analysis, "
"22 George Street" es un podcast que explora el fascinante mundo donde se encuentran la tradición y la innovación. Ofrece historias e ideas detrás de los negocios familiares que desafían las convenciones y se atreven a innovar, dejando una huella en el escenario empresarial global.
在《乔治街22号》播客中,我们探究的不仅仅局限于金融、经济或是企业社会责任等议题。这里,我们试图跨越学科边界,触及文化、历史、艺术乃至哲学等众多领域。每一期节目,我们都力图为您带来不同的思维火花,无论是通过深度对话、独到见解还是灵感故事,都旨在激励每一位听众深入反思和积极探索。
22 George Street
为什么改革会失败?你引以为豪的传统文化
《国家为什么失败》自 2012 年出版以来,就和《枪炮、病菌与钢铁》一样,成为理解世界的思想里程碑。它提出一个核心观点:制度决定国家的兴衰。
但十多年过去,现实告诉我们,事情并不这么简单。
- 为什么德国、日本、韩国和台湾能通过改革走向繁荣,而阿拉伯之春、伊朗、阿富汗却陷入混乱甚至失败?
- 为什么中国的改革开放戛然而止,而很多人却仍然拥护现状?
- 为什么同样的法律在米兰能推动经济繁荣,而在西西里却成为一纸空文?
答案是:制度固然重要,但制度必须嵌入到文化的土壤中才能生根。
文化塑造了人们对平等的接受度,对自由的追求,乃至对改革的需求。
真正的改革,并不是从领袖开始,而是从你我每个人开始。
你是否愿意更平等地对待身边的人?你是否能接受那些不如你的人生活逐渐改善?这些微妙的心理,这些日常的互动,才是改革真正的底色。
👉 如果你对国家、制度、文化以及改革的未来感兴趣,这期节目一定值得你花时间思考。
别忘了点赞、订阅,并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
周末好,欢迎来乔治街22号播客,我是你的主持人George。
今天我们要聊聊文化是如何潜移默化地决定国家的命运.
有这么这本书,叫 国家为什么失败, 自它2012年出版以来,一直成为全球最受关注的学术与大众著作之一。它的两位作者,达龙·阿西莫格鲁和詹姆斯·罗宾逊更是因此拿下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这本书是继《枪炮、病菌与钢铁》之后的又一个里程碑,它给社会发展一个非常有力的解释框架, 制度决定国家的兴衰。
它区分了两类制度:
- 包容性制度,保护产权,鼓励创新,允许社会成员广泛参与。
- 汲取性制度,权力集中,资源被少数精英垄断,缺乏长期发展的激励。
在作者看来,地理、气候、宗教、文化,这些都不是决定性的变量。
为什么有些国家走向繁荣,有些国家陷入贫困?答案在于制度设计是否包容,是否激励创新与参与。
如今这本书出版已经十多年了。我们今天的问题是:人们对于社会的认知如何在此基础上,还可以更进一步?
国家为什么失败的分析切片非常鲜明:起点是欧洲世界探索与殖民的时代。
科技的突破、病毒的传播,让欧洲人几乎所向披靡,形成了“降维打击”。在这种情境下,建立新的制度、引入全新的变革,成为一种可能。
这和La Porta等人的金融与法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比如,拿破仑通过战争把法国民法典传播到欧洲大陆,大英帝国则把普通法制度扩展到殖民地。这些观察点都在于制度如何通过战争与殖民而得以扩散。
很多曾经被认为曾经是“失败国家”的地方,后来也通过改革走上了繁荣之路。
比如,二战后的德国和日本,一度在废墟中徘徊; 韩国和台湾, 陷于贫困和威权; 还有欧洲的“穷亲戚”爱尔兰;他们都通过制度改革,迅速实现了经济奇迹,成为世界最发达的经济体。
这些例子看似证明了制度改革的威力,但并不是所有失败的国家都能通过改革从失败走向成功。那为什么同样是改革,有些国家成功了,而有些却会失败?
这本书中的视角是开创性的,然而也有局限性。因为一旦没有外部的降纬冲击,没有殖民,战争,或者灾难的背景,当社会更多依赖内部的渐进改革时,制度的塑造和移植就不再是那么简单, 这时文化的作用就凸显出来。
制度虽然能被设计和移植,但如果没有文化的支撑,它就会夭折. 说到底,社会是否选择改革, 是否容忍不平等, 是否追求自由,还是取决于文化内生的力量。
先看中国, 渐进改革的停滞。1978年之后的改革开放,和后来加入WTO,曾经让大多数人相信中国正走向一个更加市场化、更加开放的社会。但几十年过去,改革在关键点上戛然而止,反而出现了国家重新集中权力的局面.《国家为什么失败》的解释是,中国的增长建立在“汲取性制度”之上,本质上不可持续。但如果你去和中国人去聊天,你会惊讶地发现,这些改革开放的受益者,仍然对后来的倒行逆施双手支持.中国社会文化里对权威的高度顺从,对自由的冷漠,让这种改革停滞获得了广泛的容忍度。
再看阿拉伯之春。2011年,突尼斯、埃及、利比亚、叙利亚,街头的民主抗议曾经让世界一度乐观,觉得中东终于迎来“民主的春天”。但短短几年,这些国家要么重新回到独裁,要么陷入内战。问题不是制度没有写进宪法,而是宗派、部落和宗教分裂,缺乏支撑民主运作的政治文化。结果,包容性制度无法在社会中落地。
伊朗的经历也颇为类似。1979年革命推翻国王,本有机会走向现代化,但很快被神权政治取代。此后几任改革派领导人尝试推动开放,但最终都被保守派的宗教文化和制度壁垒双重抵制。即使制度形式上有民主的元素,但文化的深层力量把改革的路彻底堵死。
阿富汗,制度移植失败的典型案例。2001年之后,美国和西方盟友付出巨大的代价在阿富汗试图建构一个民主国家。但这些制度完全是外部输入,缺乏本土合法性。结果是,社会仍然按照部落、宗教网络的逻辑在运行。2021年美军撤离,塔利班在几天之内就卷土重来。这再次说明,制度没有文化的承载就无法运行.
这些案例放在一起告诉我们:制度的确重要,但制度必须嵌入到文化的土壤中,否则必然失败。
道理人人都懂,好听的话谁都会说,但具体到个人, 哪怕改革能够推动社会整体走向繁荣,也未必能在现实中获得广泛的支持.这里有三个原因.
第一,改革的效果不是立竿见影的。
制度的改变需要时间才能发挥作用。比如,英国的光荣革命虽然确立了议会制度和产权保护,但真正的工业革命爆发是在百年之后。哪怕英国早已有《大宪章》的传统,世界东西方的生活水平工业革命前并没有显著差异。一些人容易得出结论:西方的崛起不过是偶然的结果. 所以王震谈到对英国之行的感想,他才会说:“英国搞得不错,物质极大丰富,三大差别基本消灭,如果加上共产党执政,英国就是我们理想中的共产主义社会。”.
第二,改革的收益并不是均匀分布的。
不同群体在制度变化中受到的影响完全不同。比如在市场化改革过程中,依赖旧体制特权的人则可能逐渐失去保障。受益最多的群体,比如人均养老金过万元的体制内人员,是反对改革最激烈的力量。正因如此,制度改革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一场社会博弈。
第三,也是最容易被经济学家忽视的一点:经济增长并不是人们心中唯一的价值。
经济学习惯把人假设成“追求收入最大化”的理性人,但现实中的人们往往更在意的是身份认同、尊严感和社会地位。比如从心理上的满足感而言,小粉红看一段“中国赢了”的宣传视频,会感到相当于涨了工资.
与金钱相比,生活在集体主义主导的国家中的人们,最在意自己与他人的互动方式。如果大家都变穷,但自己的地位比别人高,他会欢迎这种改革,比如红卫兵与文革。相反,如果大家都变富了,但他的相对优越感消失了,那他就会反对这种制度,比如国退民进.
这就是为什么一些改革虽然在经济学上是“正确答案”,但在社会层面却可能遭遇抵制。
斯坦福大学的马克·格兰诺维特提出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经济行为始终嵌入在具体的社会关系网络之中。 传统经济学把人当成孤立的理性人,好像只会根据价格信号和制度规则来行动。但真实世界并不是这样。人们做决定,深受社会关系、信任网络和文化规范的影响。更包容的改革伴随着动摇“熟人社会”里的尊卑和惯例,这是人们情感上不愿意被接受的.
市场化改革不是政府下令从市场中卖掉一些国有股票就可以了,而是具体到一个公司内部建立更加平等的工作关系,一个家庭中父母放弃对子女的操控. 如果这些改变缺乏文化支撑,改革就可能沦为空壳。
我们以一个意大利的例子结尾.
意大利是一个统一的国家。无论在米兰还是在西西里岛,人们面对的制度法律条文都是完全一样的。但是,南北的经济发展水平却天壤之别。
在意大利北部,比如米兰、博洛尼亚、都灵,这些地方长期有公民社会的传统。人们形成了行会和市民组织,学会在制度框架内进行合作。结果是,法律不仅仅存在于纸面上,而是被社会所信任和使用。制度在这里发挥了作用,经济也随之繁荣。
但意大利南部缺乏这种公民社会的传统,社会资本薄弱。即便法律形式和北部完全一样,它的执行力却大打折扣。大家一定会想到电影《教父》, 在南部的西西里岛,人们更倾向依赖家族、血缘和关系来解决冲突,而不是走向法院和契约。这就导致一个悖论:法律明明是统一的,但在不同的文化土壤里,它可能完全不起作用。
人们常常错误地以为,改革是自上而下的,是从政治开始的,就等独裁的领导人死去,下一个英明领袖一声令下。但事实恰恰相反。真正的改革,往往是自下而上的,它的需求和动力,掌握在你我每一个普通人手里。
你是否愿意从今天开始更平等地对待身边的人?
你是否能平静地接受,那些原本不如你的人,他们的生活逐渐改善甚至超过你?
当过去吹捧你、依赖你的人,如果今天开始是平等地与你对话,你是否会感到不悦?
这些微妙的心理,这些日常的互动,才是改革的真正底色。
如果连这些都做不到,再精美的制度设计,再有力的政治口号,也只能停留在纸面上。
感谢收听今天的22 George Street,改革并不是宏大的命题,它首先是人们每个人心中的一个选择。Cha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