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George Street

93阅兵反日宣传的镜像:日本文化的优越之处

22 George Street Season 1 Episode 70

中国9 月 3 日的抗战纪念日伴随阅兵、红色电影与媒体宣传,把“反日情绪”推向高潮。然而,当宣传场景热闹非凡,中国的富人却纷纷移民日本,中国游客也蜂拥而至。现实中的日本,到底为何比中国更让人心生向往? 

在本期《乔治街22号》中,我将带你走进日本文化的核心: 

  • 自然观与无常 —— 樱花凋落、枯山水庭园,为什么日本人能从短暂中发现美?
  • 情感与直觉 —— 从《源氏物语》到“物哀”,日本为何敢于承认人类情感的价值?
  • 简约与秩序 —— 怀石料理、庭院哲学,如何通过留白和克制,滋养充沛的内心?

反观中国,作为战胜国,却换来无尽的政治运动与宣传,把仇恨当作文明。仇恨不能制造未来,只有自省才能滋养心灵。

反日宣传的镜像:日本文化的优越之处 

みなさん、こんにちは, 欢迎来到乔治街22号播客,我是你的主持人ジョージ. 

9月3日,中国再一次纪念抗战胜利。阅兵、红色电影、媒体宣传一齐上阵,想把反日情绪推向高潮。抗战叙事在中国已成为一种政治资源,甚至社会仪式。但这种叙事若放在台湾学者, 日本学者, 乃至当年亲历者的多方对照中,完全经不起考证。 

与此同时,一种微妙的对比还在悄然上演:一方面中国舆论场反日声浪高涨;另一方面,中国的富裕阶层却纷纷移民日本,中国游客更是蜂拥而至。走进日本的景点和酒店,你会发现最多的声音不是日语,而是汉语。 

这期播客我们不谈政治,而说说日本文化究竟在哪些方面高于中华文明? 为什么很多中国在实现居住自由之后,对日本的生活方式、审美与秩序心生向往? 

简单来说,日本文化高明有三个方面. 


一是欣赏事物本身的美. 

在中国传统里,花草树木常常被赋予象征意义:梅是坚贞,竹是高洁,菊是隐逸。美的价值不是来自事物本身,而是来自它是否能“载道”。日本文化则不同,樱花之美在于它的转瞬即逝,红叶之美在于它的燃烧与消散。日本人更愿意去直观地感受事物本身的存在,而不是让一切都服务于政治伦理。春天看花,夏天听蝉,秋天赏叶,冬天观雪。自然不是人类的附庸,而是与人共同存在的美。 

二是情感与直觉的价值. 

儒家传统强调压抑欲望,讲存天理灭人欲。而日本国学中的“物哀”则强调情感与直觉的真实性,哪怕转瞬即逝,也是真实的美。这种承认情感、承认无常的态度,使日本文学、艺术更有生命力。 

三是简约的人生态度. 

中国的生活方式向来讲究“丰盛”和“齐备”。饮食要满汉全席,建筑要金碧辉煌,文学要“铺张对仗”。而日本则在怀石料理,枯山水庭园,茶道中展现了另一种哲学,少即是多,简即是美。不完美中有美,缺憾中有意味。这种“侘寂”美学,往往比表面的丰盛更耐人咀嚼。 

 

这些优点乍一听很抽象,尤其是没有去过日本切身感受的人. 

比如一些中国人对日本乃至世界的的理解还停留在,日本不过是中国“文化附庸”, 这样的文化幻觉中。 

大和民族当然不是徐福带着几百童男童女东渡的后代。基因表明日本人的形成,是由多重族群融合的结果:最早的绳文人,后来的弥生人,再加上北方阿伊努人、南方琉球人等成分。它的起源与中国的“神话叙事”完全不同。 

走在京都和奈良,你会看到那些带有唐朝风格的东大寺等寺庙和宫殿保存得相当完好,日本在奈良和平安时期深受唐文化影响,但影响日本真正深远的,并不是唐文化,而是江户时期的兰学。在锁国体制下,日本人依靠长崎出岛的荷兰商人,学习西方医学、天文学、化学和军事技术,都为日本早日走向近代播下了科学与理性的种子。 

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全面引入西方制度,建立宪法、议会、义务教育和近代工厂制度,走在东亚前列。与此同时,中国还在晚清的昏聩政治里摇摆。大量中国青年不得不去日本留学,甚至现代汉语里接近一半的现代词汇,都是从日语翻译再传回中国的, 比如 “民主、科学、文明、社会、国家、哲学、经济、文学”等等. 

在我看来,日本不但不是和中国很像,相反,很多地方恰恰是中国的反面。 

日本人克制与秩序,中国人喧嚣与热闹。 

中国建筑金碧辉煌, 日本建筑古朴与雅致. 

中国餐饮量大味浓,日本餐饮原味精致. 

中国花园层层叠景,日本花园留白静寂. 

中国人从日本文化中,可以领略到中国文化缺乏的克制、简素、秩序、静美,让自己的内心世界更加丰富和充沛. 

食物与花园,是理解日本文化的两扇门 

 

京都这座千年古都,人口不过一百万,却拥有媲美巴黎与纽约的米其林餐厅数量, 这就是日本饮食文化世界性的吸引力。 

 

以怀石料理为例,它不只是一餐饭,还代表着日本独特的生活哲学。 

 

“怀石”源于禅宗。修行僧人在严寒饥饿时,会将一块温热的石头抱在怀中,以抵挡饥寒、静心凝神。所以怀石料理的精神内核不是丰盛,而是“侘寂”与“物哀”——是在不完美中看见美,在细微处感知永恒。 

 

它是一场舌尖上的四季巡礼。春季的山野嫩芽、夏季的清凉素面、秋季的栗子红叶、冬季的暖汤白根——每一道菜,都是对时节流转的回应。就连盛放食物的器皿,也随节令而变,春瓷秋陶,夏玻璃冬漆器。 

 

它让你慢下来,专注在一碗一筷之间。食材少而精,调味克制,只为让你品味食物最本真的滋味。而在这种专注之中,你不知不觉便触碰到了更深的东西:时间的无常, 生命的短暂,自然的恩赐。 

 

它没有中华饮食的热闹与排场,却在极致的简约里让人遇见自己. 

至于日本庭院,世界各地你都能看到, 从智利圣地亚哥,到英国伦敦,从加州的旧金山,到巴黎的郊区。它这么受欢迎是因为高明在哪里? 

日本花园特点是克制与留白。几块石头,象征高山;一片白砂,模拟流水;苔藓与青松,留下时间的痕迹。通过极简的元素,让观者在静默中体会无限。 

这种园林的哲学,有三个关键词: 

·       无常:枯山水里的波纹会被风吹散,落叶随季节变换,提醒人生命的短暂。 

·       节制:空间不是填满,元素不堆砌, 少就是多。 

·       内观:花园不只供 “游赏”,还邀请你静坐、凝视. 

怀石料理让人品味无常,花园则让人静观自心, 日本文化把美学与哲学融入生活,滋养了当代日本人充沛的内心和丰富的精神世界. 

战后日本的去军国主义改造,彻底改变了军国主义时期的国家性格。在对外关系上,日本通过经济援助的方式,通过承担历史责任,为自身重新赢得立足点。对中国的援助在1970年代到2000年代对中国现代化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而中国作为战胜国,迎来的却是无尽的政治运动, 几千万普通人失去了生命,更多的人失去了自由与人格。所以并不意外在Gallup, Pew Research等各种调查中,日本在全球范围内享有很高的好感度,尤其在发达国家和东南亚地区。恰恰是中国的形象却面临普遍质疑. 

中国宣传里的日本是可怕的;可现实中的日本,却是一个安静、秩序、富有美学的社会. 

仇恨不能制造文明,只有自省才能滋养心灵,阅兵丑不自知,Cha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