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George Street

自发秩序的中国之镜——两座没有共产党的极地之城

22 George Street Season 1 Episode 66

🎙️**【本期主题】都是“体制”的错?拉林科纳达的警示:中国依靠自发秩序会变成什么样?** 

在许多公共讨论中,“体制”常被视为一切社会问题的根源。但我们是否低估了另一个更深层的风险——中国社会本身缺乏“自发秩序”的能力? 

本期《乔治街22号》,我们走进两个世界边缘的极端样本: 

🔹挪威龙年城(Longyearbyen):极地小镇却有高水平的公共协作、信任与自治;
🔹秘鲁拉林科纳达(La Rinconada):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金矿小镇,却是“制度真空+暴力维系”的人间地狱。 

从这两个地方的对比出发,我们重新审视中国社会现状:
 ✴️ 为什么中国小区几乎组织不起任何有效自治?
 ✴️ 为什么疫情一放开就陷入混乱,而不是自我修复?
 ✴️ 为什么一旦“政府退场”,不是自由,而是崩溃? 

🎯我们提出一个重要命题:中国的问题不是只有“谁掌权”,而是**“有没有社会自身维持秩序的能力”**。
 共产党不是问题的全部,它是唯一的秩序来源——这才是更值得警惕的现实。 

📌关键词:自发秩序、哈耶克、拉林科纳达、Longyearbyen、协作失败、私权力、制度人格、疫情教训、中国未来  

欢迎订阅频道《乔治街22号》
📮 留言说说你观察到的“秩序虚无”现象
🔁 分享给思考中国未来的人们

 

龙年城与拉林科纳达的警示:没有自发秩序的中国之镜 

“欢迎来到乔治街22号,我是你的主持人乔治。今天,我将带大家的思绪,跳脱出我们日常思考中那堵无形的墙,去探索地球上2个真正人迹罕至,却又截然不同的地方。 

很多人,在面对社会中的种种问题时,不自觉地陷入一个思维陷阱:‘这一切都怪共产党!只要没有它,中国问题就能迎刃而解,甘肃的饭里没有铅,浙江的水管里也没有屎。但这种单一的归因,往往阻碍了我们对问题深层根源的探索。 

共产党,在中国社会中,在很大程度上扮演了“秩序替代者”的角色,而非仅仅是“秩序的压制者”。 

想象一下,没有共产党,中国是自由的开始,还是互害的盛宴?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们抛开所有预设,一起去看看两个没有共产党的地方


第一站:最北的龙年城. 

首先,让我们飞到挪威奥斯陆,转机后,你就能抵达斯瓦尔巴群岛,以及那里的行政中心——龙年城(Longyearbyen)。这里是地球最北端的永久性行政中心,人口仅约2000人。 

龙年城曾经是一个以煤矿为主的小镇,但如今,它拥有现代化的医院、完善的学校、商品丰富的超市,便捷的机场,一切都高度法治化,环保法规更是严格到了极致。它被誉为‘北极的明珠’,一个即便地处偏远,也依然光芒四射的文明样本。” 

第二站:最高的拉林科纳达. 

接下来,我们从秘鲁的首都利马,转机到胡利亚卡,搭乘小巴,走6小时山路到达阿努尼,然后再蹭矿工卡车进入拉林科纳达(La Rinconada)。这里是全世界海拔最高的小镇,坐落在海拔约5100米的安第斯高原之上,脚下蕴藏着丰厚的金矿资源。常住人口估计在3万到5万人之间。 

虽然这里的金矿价值更高,但与龙年城截然不同的是,拉林科纳达的生活环境令人触目惊心:治安极差,环境污染严重,卫生条件糟糕透顶。在这里,淘金者的生活似乎更像是一场持续的噩梦。” 

“龙年城与拉林科纳达,这两个都位于地球极端环境的聚居点,却展现出完全不同的发展水平和社会状态。它们的存在,迫使我们思考一个深刻的问题:为什么即使在无人监管的荒野里,有些人群能组织起秩序,有些却只能滑向混乱。” 

 

这就要说到哈耶克提出的一个概念, ‘自发秩序’(Spontaneous Order),它指的是,一个社会无需依靠国家机器的强制力,仅仅凭借个体的理性、道德、以及彼此协作的意愿,就能逐渐形成稳定、有效且充满信任的社会规则与运行机制。 

自发秩序并非凭空出现,而是由早期的移民们,一点一滴地带入、并随着历史进程逐步演化和内化的。 

哈耶克说,这种秩序的生成,依赖于三个核心条件: 

1.     共享的行为规则(Shared Norms): 这指的是人们普遍遵守的习惯、道德和非正式规范。它们内化在每个人的心中,是约束行为的无形之手。 

2.     演化的制度传承(Evolution of Institutions): 秩序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通过不断的试错、模仿和适应,逐渐形成稳定且可预测的社会规则和结构。这些制度代代相传,成为社会运行的基石。 

3.     分散知识的有效利用(Use of Local Knowledge): 自发秩序的优势在于,它能高效利用每个个体掌握的、关于本地情况的独特信息。每个人根据自身利益和当地实际做出决策,这些看似独立的决策在规则的引导下,最终却能汇聚成合作的、有效率的整体。 

所以,哈耶克的关键推论是:自发秩序绝不等于无政府状态。它意味着‘规则在心中,合作在行为’,是一种基于共识和演化的内在秩序。” 

现在,让我们用哈耶克的视角,重新审视龙年城。你会发现,它几乎完美地诠释了自发秩序的生成过程: 

1.     行为规则. 

o   龙年城的早期矿工和工程师大多来自挪威、德国等高度制度化的北欧国家。这些社会从小就培养了公民自觉排队、维护公共财产、诚实守信的习惯。可以说,他们是带着一套完整的‘制度人格’来到这片荒野的。 

o   在这里,极寒的环境放大了不遵守规矩的代价:如果你不合作,不守时,不维护公共物资,你可能就无法生存。这种高昂的‘不守规矩成本’,促使原本就自律的个体,进一步强化协作,形成了极高信任度的社群。 

2.     制度演化. 

o   龙年城的秩序并非一夜之间出现。最初,它由私营公司Arctic Coal Company和后来的挪威国有公司SNSK来管理。公司提供了最初的组织框架、食宿和工作制度,秩序是由上而下的。 

o   但随着时间推移,这种公司治理模式逐渐演化,平稳过渡到社区协商和居民自治。这个过程中没有暴力的断裂,而是规则日益内化,最终成为居民生活的一部分。 

3.     生存智慧. 

o   龙年城的居民,对北极的极端环境、脆弱的生态系统、以及生活资源的稀缺性有着深刻的理解。他们明白,在这里,合作是生存的唯一前提。这种对本地知识的共同理解,推动了社区成员高效协作. 

随着煤矿产业逐渐衰退。龙年城的发展重心也随之转型,开始大力发展科研、环保和极地观光产业。现阶段的“秩序”,不再仅仅依赖于国家或某个单一公司,而是更多地来自于居民共同的公共意识、基于信任的软性协作以及高度内化的规范文化。” 

那么对比来看,最早来到拉林科纳达的,又是怎样一群人? 

时间大约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最初只有极少数淘金者攀爬冰川,在严酷的环境中寻找金矿。但到了20世纪90年代,随着秘鲁政府放松对矿权的控制,这里的人口开始了爆炸式增长。 

涌入这里的大多数人,普遍来自秘鲁南部高原的贫困村庄,是受教育程度极低的农村劳工、退役军人,以及大量的失业工人。“正是这样一群‘起点’上就带有结构性困境的人群,使得拉林科纳达从一开始就缺乏形成自发秩序的土壤: 

1.     短期主义. 

这里的雇佣依靠一种被称为 ‘黄金换工’(Pallaqueo) 的原始制度维持——矿工免费为矿主工作一个月,然后只有一天时间,在没有监督的情况下,从矿石堆里随意挑选矿石。这种制度充满了剥削和不确定性。在这里,彼此之间都是最直接的竞争者,而不是合作伙伴。没有人会愿意在公共设施上投入,因为他们认为‘我挖完这趟就走’,没有长期的归属感。这种高流动性使得社区根本无法形成稳定的社群结构,更别提建立起信任链和协作网络。大家都是过客,没有谁真正关心社区的长期发展。” 

2.     缺乏规则意识. 

o   大多数淘金者来自秘鲁那些制度覆盖极弱的偏远乡村,他们习惯于依靠人情关系、暴力或者单纯的运气来解决问题。这里没有健全的契约文化,商业关系很多都只是口头协议。矿工常常被欺骗劳动所得,甚至被抢矿、杀人夺金。他们也无法诉诸法律来保护自己的权益. 

拉林科纳达并非没有秩序,它只是没有形成人们所期待的**“公共秩序” 

有人把黄金带出山里,结果只留下废墟与暴力; 而有人把秩序带入极地,留下的却是一个文明前哨。 

 

 

 

 

自发秩序的重要性是普遍的,为什么美国民主能够成功维持? 19世纪的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指出,关键在于美国人骨子里具备自愿结社、宗教道德和社区自治’的能力。 


现在,请你诚实地问自己:中国,更像哪一边? 

中国社会是否有能力在体制消失之后,有足够的自发秩序? 

还是会受制于拉林科纳达那样的困境? 

不幸的是,中国是一个长期缺乏制度演化土壤的社会。 

它没有托克维尔式的地方协商传统,没有教会那种非国家权威结构,没有制度人格的代际教育,也没有协商精神与信任文化。中国人既不认可妥协,也不相信投票。他们擅长的是回避、应付和破坏规则,而不是制定、维护和协作。 

试想一下,如果共产党一旦失控,中国的“秩序虚无”,那种深层次的、缺乏自发秩序的能力,才会真正地暴露出来。 

如果中国人长期把一切问题归因于“体制”的压制,却忽视了自身缺乏建立和维系“自发秩序”的意识,那么当“体制”哪怕稍微后退一步,社会非但不会瞬间变得更好,反而可能会因为缺乏内在的秩序生成机制,而迅速陷入制度真空与秩序败坏。 

届时,也许是地方性的权力真空被各种“私权力”填补。一些省份的公共服务可能迅速瓦解,社会保障体系崩溃,市场规则被扭曲,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更加稀薄,最终形成一种“原子化个体 + 弱联系社会 + 暴力维系”**的局面,这与拉林科纳达的图景惊人地相似。没有权威,也没有协商,仍然逃不脱互害循环。 

中国几乎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社区协商.一旦需要居民自治,比如小区公共设施修复,集资或交物业费, 邻里互助,筹备活动时,总会出现“人人沉默、无人承担”的局面。邻里之间几乎没有信任和协作基础,甚至常常是 “谁组织谁被质疑”。于是,大部分小区只能一路破败下去,这也像是中国社会的写照. 

希望今天这期节目,能为大家带来一些关于中国社会未来走向的深沉思考和警示。中国人的思考不应自我设限在“批判体制”的层面。真正的挑战是凝聚共识和自发秩序. 

别在体制倒下时,才知道周围没有文明人。 

感谢来乔治街22号做客,如果你喜欢这期内容,欢迎订阅,也请分享你的思考和洞察. 我是乔治。我们下期再见!Cha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