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George Street

中美贸易战2.0还是鸦片战争4.0?——中国重演晚清剧本

22 George Street Season 1 Episode 49

谈判即投降?中美贸易战2.0是鸦片战争4.0——中国重演晚清剧本


🚩2025年的中美贸易战升级至104%关税,表面是经济对抗,背后却是中国深层文化结构的再次暴露。 

为什么中国总是“不能谈”、不能让?
 为什么谈判者总被唾弃?
 为什么我们总在重复鸦片战争的剧本?
 为什么经济下行,也要高喊“不能低头”?
 为什么“话语权”变成了“喊给自己听的口号”? 

在这期节目中,我从鸦片战争讲到朱镕基、讲到习近平,从朝贡体制讲到今天的全球产业链,试图回答一个问题: 

👉 为什么中国总是没法好好谈判? 

这一期,不只是关于贸易战,而是一次对“中国如何理解世界”的深度解剖。 

📡 收听方式:搜索《乔治街22号》播客
 📍Apple | Spotify | Youtube | 

#播客推荐 #乔治街22号 #中美贸易战 #历史重演 #谈判困局 #贸易不是战争 #文化分析 #中国政治文化 

中美贸易战2.0还是鸦片战争4.0?——中国重演晚清剧本

中美贸易战是鸦片战争的延续?前清和后清对世界的误判 

欢迎收听《乔治街22号》。我是你的主持人乔治。 

2025年的中美贸易战升级,像是一部延迟上演的历史剧本。 

美国采取了“对等关税”政策,要回应其他国家对美商品的关税。具体而言,美国宣布对价值数千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征收高达145%的惩罚性关税,涵盖了电子产品、机械设备和消费品等广泛领域。别的国家回应“对等关税”方法是维持低关税和开始谈判,而中国却反制措施,宣布对美国商品征收125%的关税。 

没有军舰驶入黄浦江,没有炮火轰鸣,却依然打得外贸市场哀鸿遍野、工厂倒闭、投资退潮,仿佛历史在以另一种方式重演。为什么这场原本属于外贸领域的具体争端,中国却能演绎出道路之争、甚至文明碰撞的剧本? 

而这一切,居然与1840年的鸦片战争,有着惊人相似的内核。 

当年,英国要求贸易对等、外交互派,中国却依旧沉浸在“天朝上国”的叙事中,断然拒绝平等协商。林则徐选择强硬禁烟,结果换来了《南京条约》的割地赔款与百年国耻。而今天,当美国提出“知识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关税对等”时,中国依旧下意识地拒绝:我们可以挨,但不能谈;我们能熬,但不能签。这不是谈判,这是“城下之盟”。 

在鸦片战争前的清朝,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帝国,文化自信、疆域辽阔。但面对现代贸易的规则体系,却依旧以“夷务不必议”的姿态傲慢对待。当英国要求常驻使节时,清廷愤怒回应:“岂容夷使常驻京师,污我皇城?” 

事实上,彼时的中英冲突,早已超出鸦片本身,更深层的,是中国无法理解乃至拒绝接受现代商业文明的契约精神。它仍然用等级思维和儒家秩序试图回应世界,却最终在现实面前全面溃败。 

而今天,我们面对的不是炮舰,而是国际制度和商业规则的冲击:透明的补贴、公平的产权、放开的数据流通和市场竞争。这些听上去不再是殖民主义的索求,而是现代秩序的基本门槛。但中国的回应方式依然熟悉:不是谈判,而是“斗争”;不是契约,而是对抗;不是开放,而是民族主义式的团结与忍耐。 

鸦片战争让清朝第一次意识到,世界秩序已经改变。可是今天,我们似乎仍未彻底走出那个心理的阴影。 

拒绝双边谈判、不承认WTO败诉、民众对任何妥协都群情激愤——所有这些迹象都在表明:中国在面对外部世界的方式上,依然未曾真正完成现代化转型,越来越像一个固执而孤立的帝国残影。 

 

 

这一切的根源,归根结底,是中国人对“贸易”的理解,至今仍被困于朝贡体系的世界观之中。 

从“夷夏之辨”到所谓“百年国耻”叙事,中国文化始终难以真正接受“平等交易”这一现代概念。它更习惯于一种非对称的关系逻辑:要么你比我强,我服你;要么我比你弱,我压你。而若彼此地位平等——这在中国文化中,反而是一种最不稳定、最令人焦虑,甚至最无法接受的状态。 

这种心态,在历史上表现得淋漓尽致。从慈禧太后到今天的习近平,面对制度性外部冲突时,他们展现出的,几乎是同一种本能反应——不是如何解决问题,而是本能地否定“对等协商”本身的正当性。 

这是深植于文化底层的一种“权威中心主义”信仰。在这种叙事里,所有的谈判都被默认理解为某种朝贡仪式的变体:我才是正统,你来求我才符合礼仪。而真正意义上的对等地位、彼此让步,在这种文化语境中几乎没有存在的空间。于是,哪怕是最微小的技术性修正,也可能被认定为“丧权辱国”。 

慈禧当年认为,平等谈判本身就是对“天朝尊严”的羞辱;今天的中国,谈判被理解成一种自我否定,甚至是政治自杀。哪怕可以为经济换来喘息的空间,为民众避免长痛的代价,也没有人敢去做。 

于是贸易战反而成了民族情绪的出口。政府不能认错,人民不许认输。哪怕市场冷了、工厂倒了、消费疲软,也要说是“西方打压”;哪怕外资出走、国际声誉下滑,也要说是“主动内循环”。 

中国不去采取理性的反应,接洽谈判,而是官媒高调控诉“美方霸凌”.这种反应听起来“正义凛然”,但本质上,是对现代谈判逻辑的彻底误读。美国加税,不是为了羞辱你,而是为了保护它自己的劳工和产业竞争力。可中国的反应,却是将一切归为羞辱、敌意与斗争——于是,本可以管理和解决的经贸分歧,故意推进成了结构性的国家对抗。 

这一切,可能并不只是领导人眼界的问题,而是中国文化与政治结构双重限制的产物。文化层面不鼓励妥协,政治结构不允许失败,体制逻辑不提倡担当。于是,没人敢为妥协辩护,没人愿承担谈判“失败”的责任。最终只剩下唯一的策略:死扛。 

但现实是,国际秩序不是武侠小说,你若把谈判当战争,世界就只能把你当敌人。 

 

 

 

 

 

只要是谈判,双方就必须有妥协。但在很多中国人眼中,妥协不是智慧,而是“软弱”;谈判不是谋略,而是“下跪”。这样的观念让一个本该理性、技术性的外交过程,变成了情绪化的政治舞台。而那些真正为国家争取权益的谈判者,最终往往不是民族英雄,而是民族情绪的出气筒。 

我们来看几个例子。 

李鸿章,晚清最务实的外交家,在清军全线崩溃、朝廷急于求和的情况下,他签下了《马关条约》。这个条约的确屈辱,但在那种兵败如山倒的现实中,他能争取到的,已经是最小损失。但结果呢?他成了“卖国贼”,甚至有人当街砍他一刀——作为“爱国”的象征性暴力。 

到了建国后,周恩来推动中美破冰,签下《上海公报》,为中国打开了外交新局面。但那时,他必须在毛的压力下,反复检讨“这不是投降”。 

朱镕基呢?他是以超强魄力推动中国入世、完成体制接轨的关键人物。他谈下的那些入世条款,为中国换来了全球化的红利,造就了此后二十年的经济奇迹。但他仍被贴上“出卖国家利益”的标签,网络上对他的污名化持续多年,中国的入世承诺也成了一张废纸. 

他们都是现实主义者。他们明白什么可以争,什么必须让;什么是情绪,什么是利益;他们把国家摆在第一位,把自我抛在身后。 

但中国的政治文化并不理解这种牺牲。在我们这个文化体系中,没有“妥协即智慧”的空间,只有“寸土不让”的英雄主义。于是,真正的外交家不是倒在战场上,而是被自己人误解,被群众情绪绞杀,最后被历史搞臭。 

这种文化心态导致的后果,就是中国在贸易谈判上进退失据,谈不得,退不下,也赢不了。更无法理解,全球贸易的本质,是一种契约共识。它不是一方胜利、另一方认输的零和博弈,而是一个双赢框架中的反复协商。 

在其他国家,贸易谈判是专业化、理性化、制度化的。谈不拢就再谈,它是一个长期利益博弈的过程。而在中国,它却被政治化、意识形态化,最终沦为一种“表忠仪式”。 

 

 

 

 

 

 

宣传部分给中国人打气的办法是重提毛泽东72年前讲话,毛说:美国要打多久就打多久,我们一直打到完全胜利. 这段可不是毛最有气魄的,应该循环播放1952年毛在八大二次会议上的讲话,他说: “打起来也不要大惊小怪,打起来无非就是死人。人口消灭一半在中国历史上有过好几次. 原子仗现在没经验不知要死多少。最好剩一半。次好剩三分之一。二十几亿人口剩几亿,,这不是坏事.” 

贸易战中,最有趣的观察是不是政府的反应,而是社会的支持与顺从。突然之间就忘记疫情封控时候自己怎么挨过整了.墙头草又站到了政府这边. 

物价上涨,出口订单锐减,失业上升,人民币贬值,这些在反美面前都不要紧,毕竟几千年的历史中,中国人最熟悉的剧本就是贫穷. 陈云都说了,中国人饿死都不造反. 王岐山说,中国人吃草也能活三年. 毛泽东还说,中国人死一半还有一半.这些“无敌”的忍者神龟,也成为政府持续对抗外部世界的底气. 

恰好政府还能把贸易战当作经济下行的借口,以转移对政府的不满。让很多人选择“宁要尊严,不要面包”。 

这是政治宣传的胜利吗?部分是。但更深层次,是集体认知与文化框架的胜利。 

因为如果一个民族长期生活在“羞辱—复仇”这样的叙事中,他们会对现实的平衡、复杂的博弈、不完美的妥协失去理解能力。他们不再追求“可控的损失”,而渴望“道义上的胜利”,哪怕这种胜利是自我虚构的。这不是绑架。这是多数人的自愿登船。 

 

贸易战走到今天,中国人心中还是有一个普遍的困惑是:为什么世界就是不听我的们? 

这不是因为中国声音太小,而是因为他们误解了“话语权”这个词。 

 “话语权”不是 “发号施令”, 更不是你能不能让别人闭嘴,而是你说的话有没有人愿意听。 

真正有话语权的国家,靠的不是自我陶醉的叙事,而是他人愿意买单的制度和规则,和认可你的生活方式. 

中国连自己签订的合同和制定的规则都不遵守,比如中英联合声明和WTO承诺都不遵守;一说到新冠溯源就跳脚,一说到人权就急眼,这能和文明世界产生什么共鸣? 

这么说吧,连哈马斯都瞧不上你。 

 

 

因为中国从未真正参与国际规则的共建,也从未输出过一种别人愿意接受的世界秩序。我们强调“非西方”,却拿不出一个能服人的新叙事。我们擅长“上对下”的发号施令,却不擅长“平视”的互相协商。 

于是,当中国在国际组织中被否决,就说“西方霸权”;当中们公司被起诉,就说“打压中国”;每当中国的论述被质疑,就说“污蔑中国”。 

这一点,在贸易战中尤其突出。中国一直以为,这是“崛起”后的世界抵制。而其他国家看到的,却是一个不遵守规则的对手。 

这完全不奇怪,一个对内无法容纳异议、不能讨论失败、不能承认错误的政治体制,又怎能在对外发展出理性、清晰、有逻辑的叙事能力? 

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2025年贸易战,中国现代化的起点,曾是一场对“天朝体制”的深刻反思。而现在,中国人却又退回了“不能低头”的幻觉里。这186年,仿佛白走了一圈,回到了原地。 

欢迎收听今天的《乔治街22号》,中美贸易战之后,就到了义和团时间, 还有“东南互保”, 和八国联军进京.历史,会押韵,你打算扮演什么角色? 

Cha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