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 George Street
"22 George Street" is a podcast that delves into the intriguing world where tradition and innovation intersect. It explores the stories and insights behind family businesses that break conventions and dare to innovate, ultimately making a mark on the global business stage. Through compelling storytelling and in-depth analysis, "
"22 George Street" es un podcast que explora el fascinante mundo donde se encuentran la tradición y la innovación. Ofrece historias e ideas detrás de los negocios familiares que desafían las convenciones y se atreven a innovar, dejando una huella en el escenario empresarial global.
在《乔治街22号》播客中,我们探究的不仅仅局限于金融、经济或是企业社会责任等议题。这里,我们试图跨越学科边界,触及文化、历史、艺术乃至哲学等众多领域。每一期节目,我们都力图为您带来不同的思维火花,无论是通过深度对话、独到见解还是灵感故事,都旨在激励每一位听众深入反思和积极探索。
22 George Street
生活的方式VS口头的主义——为什么中国人不需要启蒙
在这一期《乔治街22号》中,我们谈的不是抽象的“主义”,而是生活方式本身。中国人的底色,从来不是自由、平等、多元与权利逻辑,而是关系本位、权力导向、安全优先、统一至上与零和思维。在这样的生活世界中,自由不是目标,统治才是本能。
所以我们必须问:启蒙为何迟迟未曾真正发生在中国?
从文艺复兴到宗教改革再到启蒙运动,欧洲用几个世纪去瓦解封建、神权与愚昧,以理性、自由与个人尊严为社会重建价值基础。而在中国,自晚清以来,众多仁人志士试图“启蒙”大众,相信只要把民主、科学、权利的道理讲明白,社会就会觉醒。
但现实告诉我们:问题并不在于中国人是否理解这些理念,而在于他们并不偏好它们。他们深谙算计,却拒绝制度化公平;他们在权力面前顺从,是因为他们相信自己哪天也会坐上那个位置。
他们追求的不是自由社会,而是一个“轮到我做老大,你们都听我话”的世界。
自由不是中国人理想的终点,而是用来套利的中间工具;制度不是用来捍卫秩序的,而是用来消费和钻空子的。不是因为愚昧,而是因为这正是他们熟悉并偏好的生存方式。
这一期,我们试图用最冷静的方式,讲出最刺骨的现实——
启蒙失败,不是因为中国人不懂自由,而是因为他们根本不喜欢自由。
而在“吃人”的底色没有改变之前,一切“主义”都不过是涂在刀锋上的糖衣。
📌 关键词:鲁迅|偏好|吃人|启蒙失败|康德|强权逻辑|生活方式
💬 本期留言区开放提问:
你觉得中国还会经历一次真正的启蒙吗?
或者说,铁屋子根本不想醒来?
🎧 点击Podcast, Spotify, Youtube等平台搜索《乔治街22号》,与我们一起,在沉睡的世界中保持清醒。
生活方式VS中国人的主义——启蒙还是偏好
大家好,欢迎收听《乔治街22号》。我是你的主持人George。
今天我们来聊一个经典却常被忽略的问题:我们到底该如何理解中国社会的底色?中国人可以被启蒙吗?
在五四时期,胡适写过一篇著名文章,题为《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他写道:“空谈‘主义’的结果,往往是误了事实,坏了事业。”他主张放下对抽象概念的迷恋,转而直面中国现实中千头万绪的具体问题。
一百多年过去了,这句话依然未老。我今天想延伸胡适的思想,再补上一句:“要真正理解中国社会,我们应该观察人们的生活方式,少迷信他们口中的什么主义。”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所谓“主义”,往往是一张精致的外皮,它为人真实的偏好披上一层理性或道德的遮羞布。
举个例子。对毛泽东的崇拜,说到底,并不源自于对什么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而是出于对瓜分他人财产的快感,和对支配他人身体与思想的欲望。他们推崇的,不是毛本人,而是毛象征的“正义之锤”——那个可以名正言顺地踩在别人头上的合法工具。
所以,“主义”是一套话术,是一个包装。里面装的是什么?往往是人性中最原始的欲望:权力、占有、控制和报复。
如卡尔·曼海姆在《意识形态与乌托邦》中说:
“意识形态的真正作用,是为现实中的利益关系提供遮蔽。”
理解中国社会,最有力的方式,不是看他们喊什么口号,不是争论“自由主义”好还是“国家主义”对,而是静下心来观察中国人的日常:
中国人怎么吃饭,怎么谈恋爱,怎么送礼,怎么吵架,怎么处理财产和亲情,怎么表达爱与恨,怎么处理人与人之间的边界。
一旦你这么看,你会发现:生活方式,才是中国社会真正的底色。
鲁迅在《狂人日记》里说:
“我翻开历史一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这是对中国人生活方式最深刻的洞察。
中国人的生活底色,从来就不是自由和平等,不是多元共存,不是权利逻辑。
而是——关系本位、权力导向、安全优先、统一至上、零和思维。
在这种生活里,无论是家庭,学校,组织,还是朝廷,自由不是目标,统治才是。
其实,吃人并不是中国所独有的历史逻辑。中世纪的欧洲,也一样吃人。
他们有贵族对农民的剥削,有教会对灵魂的控制,有父权制下对女性的压迫。
只不过,他们在某个历史节点上开始质疑:
为什么权威不能被挑战?
为什么个人的自由、理性、选择,不能被承认?
文艺复兴让人从上帝中心回到人本身,重新发现人的尊严与感官世界;
宗教改革打破了教会对救赎的垄断,让人可以不通过神职人员而直接面对信仰;
而启蒙运动更进一步,把理性、科学、自由、权利这些价值,放在社会生活的中心。
启蒙的真正目标,是打破“吃人”的传统结构,让人成为目的,而非工具。
所以问题不在于中国有没有“吃人”的历史,而在于大多数中国人没有想过需要终结这种“吃人”的生活方式. 鲁迅曾以“铁屋子”比喻中国社会——一个没有窗户、无法透气的空间,所有人都沉睡在自保、服从和权谋之中。
马相伯说得更绝望:“我是一条狗,叫了一百年,也没有把中国叫醒。”
为什么启蒙在中国行不通?
从晚清开始,许多国内外的知识分子、传教士和改革者,满怀热情地向中国人介绍逻辑、科学、民主、公民意识。他们相信,中国人之所以停留在这种社会状态,是因为“愚昧”、因为“没被启蒙”。
他们相信,只要把这些理念讲清楚,讲出它们的好处,中国人就会觉醒、就会改变。
但,启蒙,到底是什么?
Enlightenment,在原意上,是一种内在的觉醒,是人对自我与世界关系的根本转变,正如康德所说:“人从不成熟状态中走出。”
但“启蒙”一词进入中文之后,被异化为一种儒家式“由上对下的教导”——
我告诉你什么是好的,你照做就是。
这就让中文语境的启蒙自带一种傲慢.
它假设中国人不懂,但其实是中国人根本不认同那套东西。
中国人不是不懂自由的好处,不懂制度建设,不懂权力制衡。
他们完全懂。他们也能算账,也会逻辑推理。
问题在于:他们对“利”与“弊”的排序,和你不一样。
你可能早就见过——
中国人在最细小的私利面前也会斤斤计较:
邻里盖房为几公分的界限争吵不休,为一棵树的影子据理力争,房前屋后,算得精细入骨。
但同样的人,在封城期间被关门、断粮、失业、没有自由,依然安静忍耐,甚至反过来表达“爱国情绪”。
为什么?
不是因为他们愚昧,而是因为他们太理解权力的逻辑。
他们知道,如果今天换作是自己坐在上面,也会这么做,甚至做得更狠。
他们也想让不听话的同事心脏病突发逝世,也想等自己翅膀硬了之后把有恩于自己的前辈从主席台架走彰显自己定于一尊.
这不是认知问题,而是偏好问题。
这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是一种深思熟虑后的价值排序。
偏好,不是逻辑可以改变的。
一个人即使知道什么对自己有利,也可能出于“深层的喜欢”去选择另一条路。
有的人偏好热闹,有的人偏好安静;
有的人偏好包容,有的人偏好支配;
而中国社会中偏好的,是掌控别人的财产和自由,站在多数人一方批斗少数人,用强权换来秩序感和心理安全。
所以——中国人并不真的渴望自由社会,而只感叹怎么还没轮到自己当老大.
强权,并不是他们的敌人,而是他们内心深处渴望却得不到的镜像。
而当一个制度突然赋予他们权利和自由,告诉他们可以不服从、可以质疑、可以选择不同的生活方式时,他们的第一反应不是欣喜,而是嘲讽:
“领导太软弱了,还不抓紧捞点?”
秩序的改良,就这样被消费、被套利、被当成临时机会,而不是一种需要被捍卫和维护的生活结构。
所以启蒙在中国的失败,不是因为中国人不懂自由,
而是因为——他们根本不喜欢自由,自己不需要,也不让别人有.
他们喜欢那种“我上你下”的秩序,喜欢“你死我活”的零和格局。
他们相信服从胜过协商,相信清除异己胜过多元共存。
而自由,这种需要克制嫉妒、尊重差异、承认复杂性的高级偏好,对他们来说——太陌生,也太不实用。
历史告诉我们:
如果你试图启蒙一个中国人,所遭遇的不是误解,不是困惑,
而是——敌意。
因为你在挑战他的偏好,质疑他的生存逻辑。
而这些逻辑,恰恰是他赖以生存的土壤。
感谢收听今天的《22 George Street》。
命运是公平的。中国人承担的苦难,正是他们偏好选择的结果。
放下助人情节,尊重他人的命运。
欢迎你在评论区留下你的想法,也许,我们不用叫醒谁,但至少我们还可以在这里——相互确认自己没有睡着。下期再见。
Cha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