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George Street

科研人才“去帽子化”:削藩、夺权与文革2.0

22 George Street Season 1 Episode 46

🎙 《乔治街22号》 | 人才帽子的设藩与削藩:从学术贵族到牛棚夹边沟

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强在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深化人才分类评价改革和科教界‘帽子’治理”.

中国政府宣布取消“杰青”“优青”等“帽子”称号,标志着**“党管人才”体系的一次重大调整**。但这真的是为了科研公平、破除资源垄断吗?别天真了。

从90年代“党管人才”到今天的“去帽子化”,这一切的本质,是一次削藩、夺权的政治行动。

  • 为什么政府当初要设立“帽子”体系,把人才评判标准从大学和市场手中夺走?
  • 如何戴上“帽子”的学者逐渐形成一个有资源、有影响力,甚至挑战政府的学术贵族?
  • 现在取消“帽子”,是为了科学进步,还是为了收回权力?
  • 去帽子之后,下一步是谁会被送进牛棚?

历史告诉我们,每当一个特权阶层被削弱,接下来就是彻底清算。摘掉帽子只是第一步,第二步,就是整肃和清洗。

科研生态,还是政治斗争?你怎么看?
💬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别忘了点赞、订阅,开启小铃铛,第一时间获取更新!

 《科研“去帽子化”:削藩、夺权与文革2.0》 

 

欢迎来到《乔治街22号》,我是乔治。 

你知道中国金字塔顶端的知识分子有一件“黄马褂”吗?这不是清朝的御赐锦衣,而是**“人才帽子”——杰青、长江学者、千人计划、万人计划……这些头衔不仅代表学术荣誉,更是一种政治认证**。 

但今天,这一切正在被摧毁。国务院总理李强在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深化人才分类评价改革和科教界‘帽子’治理”,这是“帽子”问题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标志着自胡温时期李源潮执掌中组部,提出党管人才以来的人才计划制度遗产要被彻底重写. 

你可能以为这是为了科研公平,是为了让年轻学者有更多机会?别天真了,如果你了解中国的政治运作,就会知道,这根本不是科研改革,而是文革2.0中一场削藩、夺权的政治行动



“帽子”制度的诞生. 

20多年前的中国,人才评判标准在很大程度上掌握在高校、市场和学术界手中。教授的晋升由学术委员会决定,企业可以用高薪吸引科技人才,学术资源的分配虽然有官僚化的问题,但总体上仍然是由学界自行评判的。政府的控制力,在当时是有限的。 

但到了李源潮掌管中组部时期,他提出**“党管人才”**的方针,并设立了一系列人才计划,包括“杰青”“优青”“长江学者”“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等。这是一次政治接管,直接把人才评判的标准从大学和市场手中抢走,收归政府手中。 

想做人才?行。但前提是,你必须接受组织部的认定,必须听党话、跟党走。大是大非不是坚持真理,而是要和党的立场保持一致. 

人才不再是学界和市场自主筛选的,而是由政府认证。戴上“帽子”的人,获得的不只是学术资源,还有政治上的庇护“帽子”不只是学术荣誉,而是进入体制的门票,是一张“特权身份证”。 

这就形成了一个以政府为核心,而不是以市场为导向的科研资源分配体系,所有学者都得靠政府认证才能生存。 



“帽子”如何变成学术贵族? 

过去二十年,伴随中国财政对科研的大规模投入,“帽子”持有者迅速攫取了资源,形成了一股不受完全控制的学术势力。 

他们不仅拿走了最多的科研经费,有的还走入仕途,进入了政府管理层,成为政策制定者。他们各行各业的学生,也掌握各种资源,他们的圈子控制着项目审批,他们的影响力渗透到政策层面——这不再只是学术问题,而是权力问题。 

许多“帽子”学者不仅仅是科研人员,更是在高校、研究所、政府机构里建立了自己的小王国。他们通过各种学术评审委员会、基金会、重点实验室,把资源向自己的学生、自己的团队倾斜,形成了一种学术门阀体系。 

更严重的是,一些拥有巨大学术资源的人,开始挑战政府的控制权。他们不再完全听命于政府,甚至在一些政策讨论中施加影响,甚至于争抢资源,变成了一个有独立政治影响力的利益集团。 

这,才是共产党真正不能容忍的。 



为什么要砸掉“帽子”? 

你可以把“去帽子化”看作一次削藩行动。 

过去,政府用“帽子”制造了一批代理人,既能控制学术界,又能通过他们影响科研方向。但随着时间推移,这些代理人不再仅仅是党的工具,他们有了自己的势力,有了资源,有了动员能力,甚至能在学界、政府体系中反制某些政策。 

党最害怕什么?不是没有人才,而是这些人才不完全听话。一个有自主资源的学术集团,随时可能变成“独立王国”。 

削藩,就是为了让所有科研人员重新回归个人状态,不能依靠任何“头衔”结社,形成利益集团,更不能利用资源对抗政府。 



文革2.0——收回“黄马褂”,让知识分子重归“群众”
 

清朝的皇帝会赐给大臣黄马褂,意味着特权与豁免权。但一旦大臣威胁到皇权,第一步就是收回黄马褂,把他们变成普通官员,方便随时处理。 

“帽子”就是现代版的黄马褂。 

今天,政府要彻底拿走这些学术贵族的“黄马褂”。而下一步,就不只是“去帽子”那么简单了。 

历史告诉我们,当一个群体失去特权之后,接下来就是被清算。 

去帽子是第一步,第二步,就是牛棚和夹边沟。 


中国历史上,每当一个特权阶层被削弱,下一步往往是彻底打压。 

当“帽子”被摘掉,这些曾经享受特权的学者,将成为体制内的软柿子,是财政紧张的时候最先被牺牲的人,他们将不再有资源,不再有保障,甚至会被当作敌人对待。 

政府会开始清理那些曾经试图挑战它的学者。一部分人会被边缘化,另一部分人会被“主动退休”,还有一些人会被当成替罪羊,公开整肃。 

当资源枯竭,当政府不再需要他们,他们的下场,已经被历史反复验证过了。 


感谢收听今天的《乔治街22号播客》,记住,中国知识分子最熟悉的地方,不是讲台、实验室,而是牛棚。下次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