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 George Street
"22 George Street" is a podcast that delves into the intriguing world where tradition and innovation intersect. It explores the stories and insights behind family businesses that break conventions and dare to innovate, ultimately making a mark on the global business stage. Through compelling storytelling and in-depth analysis, "
"22 George Street" es un podcast que explora el fascinante mundo donde se encuentran la tradición y la innovación. Ofrece historias e ideas detrás de los negocios familiares que desafían las convenciones y se atreven a innovar, dejando una huella en el escenario empresarial global.
在《乔治街22号》播客中,我们探究的不仅仅局限于金融、经济或是企业社会责任等议题。这里,我们试图跨越学科边界,触及文化、历史、艺术乃至哲学等众多领域。每一期节目,我们都力图为您带来不同的思维火花,无论是通过深度对话、独到见解还是灵感故事,都旨在激励每一位听众深入反思和积极探索。
22 George Street
中国人面对不公的沉默:不是麻木,而是认可与向往
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中国人,你会选什么?
过去,外国人来到中国,惊叹于这里的人们勤劳刻苦,但很快,他们也发现了另一种深深扎根的特质——麻木。面对酷刑,行人漠然走过;面对苦难,受害者默默承受;面对权力的不公,绝大多数人选择沉默,甚至主动迎合。
许多人认为,这是因为恐惧,是因为高压管控让他们噤声。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如果他们只是害怕,为什么当他们握有一点权力时,却往往变得比过去的压迫者更加冷酷?如果他们是被迫沉默,为什么封控时期最卖力封住别人家门的,是普通人自己?
或许,他们的沉默,不是屈服,而是认可。不是顺从,而是期待。
这一期,我们来谈谈中国社会的深层逻辑——“期待权力——服从权力——成为权力” 的循环。到底,这种社会心理是如何形成的?又将如何决定中国的未来?
🔔 订阅频道,分享你的想法,让我们一起剖析现实。
📢 你怎么看待中国人的沉默?评论区见!
中国人的麻木:无奈还是认可?
欢迎来到**《乔治街22号》**,我是你的主持人乔治。
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中国人,你会选什么?
清朝时期,来到中国的外国人常常对这里的人民印象深刻。他们看到街道上熙熙攘攘的商贩,看到农田里埋头劳作的农民,看到手艺精湛、日复一日打磨技艺的工匠,他们用**“勤劳”**来形容这个国家的人们。但除此之外,他们往往还会提到另一个词——麻木。
他们看到,在酷暑严寒下,人们默默耕种劳作,不言辛苦;看到街头,行人目睹官差鞭打犯人,却神色如常;看到在战乱与饥荒之中,家破人亡者没有哭喊,而是低头收拾残骸,继续生活。
那么,百年过去了,这种麻木是否有所改变?
今天的中国,经济发展,城市灯火璀璨,但在人们的精神世界里,麻木依然深深植根。面对权力的不公和社会的不稳定,中国人仍然表现出一种近乎冷漠的态度。新冠封城期间,即使有人被活活饿死在家中,大多数中国人依旧保持沉默;李克强猝死,胡锦涛被架离主席台,几乎没有人在公开场合质疑这些事件的合理性。
传统的解释是:中国人的麻木源自恐惧,源自政府的高压统治,源自对政治话语权的缺乏。
但这个解释真的正确吗?
如果他们只是被迫沉默,为什么当政府征召封控志愿者时,许多人争先恐后地报名?为什么一些小区业主比政府更积极地封住邻居的门?如果恐惧是主要原因,为什么当他们获得一点权力时,他们会变得比原来的压迫者更加严厉?
这一期播客,我们就揭露:中国人的麻木, 可不是害怕,而是认可与期待.
他们的沉默,是对权力的认可,是对掌控权力的期待。
他们相信,一旦轮到自己掌权,他们也会做同样的事情。
中国人的麻木现象并非新鲜话题。在现代思想史上,鲁迅、胡适、黄仁宇等人都从不同的角度剖析过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试图解释为何在面对不公与专制时,中国人的普遍反应是服从,而不是反抗。
鲁迅在《阿Q正传》中塑造了一个精神胜利法的典型形象,阿Q在现实中不断遭受羞辱,但他通过扭曲现实、说服自己“我其实比你们都高贵”来逃避痛苦。在《狂人日记》中,主人公发现整个社会都在“吃人”,但所有人却习以为常。他想要反抗,却发现自己是孤独的——甚至连他的家人也不愿意听从他的劝告。这种集体的道德冷漠,构成了中国人麻木的一大特征:他们并不是不知道不公正的存在,而是已经习惯了,并将其视为社会的正常状态。
胡适则从政治文化和教育的角度分析了中国人的麻木。他认为,中国社会长期以来缺乏“个人主义”传统,传统的儒家思想强调的是“家国一体”,个人的意志必须服从于家庭、宗族和国家。与西方启蒙运动以来形成的“社会契约”不同,中国人普遍缺乏对个人权利的认知,认为“服从权威”是一种美德,而不是一种被动的妥协。他判断麻木其实是一种社会被动塑造的结果,而不是个体的本性。
这种说法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中国人的贪婪与残忍在开脱.中国人在有机会害人的时候,可一点都不麻木.
明清时期的文字狱中, 不少士人积极参与,主动举报别人。在大跃进时期,地方官员明知亩产万斤是荒谬的,但仍然争相虚报数据。在文革时期, 中国人积极加入大批判、红卫兵斗争,斗倒自己的父母、老师,配偶。他们可不是单纯地被迫参与,而是积极作为,争相成为体制的受益者。
其实,中国人的麻木 = 认可
在封控期间,政府下令封小区,民众没有反抗;但最卖力封别人家门的,往往是普通居民。新冠志愿者,干起工作来比警察还狠,甚至主动举报邻居出门买菜。他们不是“被迫”的,而是在意念中主动地融入了权力体系。他们的沉默,是对权力的渴望。他们相信,只要自己听话,站对队,总有一天,自己也能成为管理者,成为那个有权力“管别人”的人。
专制是个体思想的集体反应
哈耶克在《通往奴役之路》中曾指出,一个社会如果普遍接受专制逻辑,它最终必然滑向极权。
专制政权从来都不是少数统治者单方面的意志,而是个体思想的集体反应。它不仅依赖权力的强制性,更依赖社会个体的顺从、服从,甚至主动迎合。
中国社会的专制结构,并非只是自上而下的强压,而是无数个体的贪婪、冷漠和残忍共同塑造的结果。它的本质,是一种极端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在这样的社会心理模式下,公平并不是一种追求,规则也不是用来约束所有人的,而是由掌权者随意定义的游戏法则。
在这样的认知里,社会不是一个应当公平竞争的地方,而是一个弱肉强食的权力斗争丛林。所有的“弱者”都应该被淘汰,而“强者”不仅应当掌控资源,还应当拥有决定其他人生死的权力。这是一种根植于社会深层的意识形态,它塑造了人们的行为模式,并在每一个社会运行的层面上不断自我强化。
在这样的体系里,权力的巩固是自动化的, 因为社会本身已经形成了对权力的共识与认可。每个人只想在权力的争夺中占据有利位置。
他们不反对专制,而是反对自己在专制体系里处于底层。
这正是中国社会的循环——每一次权力更替,真正改变的不是制度,而是**“谁来掌握权力”**。在这个循环中,没有人真正想要推翻这套体系,他们所追求的,只是让自己成为统治阶层的一部分。而正是这种心理,确保了专制的持续运作,确保了它即使在局部崩溃后,也会以新的形式卷土重来。
如果一个社会普遍接受专制逻辑,最终它的人民也会变成专制的合作者,而不是受害者。
中国社会的未来将会如何?
尼采曾说:“当你凝视深渊时,深渊也在凝视你。” 长期以来,中国的普通人与专制的残暴惺惺相惜,他们毫无兴趣推翻这套体系,而是默默欣赏, 并期待有一天自己也能成为它的一部分。中国人相信,如果有一天轮到自己大权在握,他们也会这样做,甚至做的更绝。
如果中国社会要进步,真正需要改善的或许不仅仅是对当权者的约束,而是普通中国人对自己内心“权力妄念”的克制。
当个体开始反思自己对强权的崇拜,开始认可公正与自由的价值,中国社会才有希望脱离“期待权力——服从权力——成为权力”的循环。
但问题是, 迎来真正的变革,就意味着中国普通人将失去那个想象中的“终有一天属于自己”的特权。
他们,真的愿意吗?
感谢收听本期 《22 George Street》,远离那些看似温良的沉默者,中国人的沉默不是无害,而是在等待时机;他们的眼中,心存正义的人是中国社会待宰的羔羊,而他们手中一旦有刀,随时准备落下。
愿你洞察这份中国人沉默背后的锋利,远离这场无声的猎杀。
下期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