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George Street

阶级差序之风:为什么要远离中国人的价值观?

22 George Street Season 1 Episode 28

在本期《22 George Street》中,我们深入探讨了中国社会独特的阶级差序文化及其深远的影响。这种根植于历史和文化的“恶风”不仅塑造了中国人的价值观,也驱动了社会的日常运行。从打探隐私到攀附权力,再到彼此互害,这些行为背后是阶级差序逻辑的深刻渗透。我们分析了为什么中国社会看似稳定的差序结构,其实是一台无情的“绞肉机”,将所有人卷入攀比与内耗的循环之中。这种文化不仅导致个人尊严的牺牲,也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创新和信任的建立。本期节目中,我们还将这种前现代的价值观与启蒙运动后的西方现代价值观进行了对比。通过回顾洛克的社会契约论和康德的自主性理念,我们探讨了平等与自由如何成为现代社会的基石,同时揭示了中国社会为何难以摆脱零和思维和互害文化。在国际关系中,这种差序逻辑又如何影响中国的行为模式,使其在全球化的舞台上陷入进退失据的局面。本期节目不仅是对中国社会文化现象的观察与剖析,更是对未来的深刻思考。中国社会如何从互害的恶风中突围?又如何找到一条通往现代文明的道路?欢迎与你一起探讨这一重要议题!

 

阶级差序之风:为什么要远离中国人? 

 

欢迎来到《22 George Street》,我是你的主持人乔治!今天我们一起继续了解中国人的精神.在上一期探讨中国人的世界观之后,我们现在来谈中国人的价值观. 

 

要总结中国人所崇尚的价值,我们可以从他们的三大爱好中窥见一斑: 

 

第一,打探别人的隐私;. 

第二,骑在别人头上作威;. 

第三,看别人倒霉。. 

 

这些爱好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逻辑,而是源自于中国社会独特的价值体系。我们可以借用一个自然界的比喻,风。自然界中,风是由气压的差异产生的,高气压区域向低气压区域输送空气,形成流动。同样,在中国社会中,由于阶级差序的存在,不同阶层之间也存在类似的“气压差”,这种“气压差”带来的“风”正是中国人社会行为的根本动力.这是一种令人窒息的“恶风”,充满了紧张感,攀比和互害的特质。 

 

当一群中国人聚在一起,如果阶级差序尚未明确,场面往往显得特别不安定。这种不安会迅速转化为一连串的问题:你是哪里人?多大年纪?在哪里工作?哪个学校毕业?收入多少?这些问题表面上是闲聊,实际上是通过打探隐私来迅速明确彼此在社会中的位置,从而决定相处的方式和态度。 

 

由阶级差序形成的“恶风”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深厚的历史根源。孔子提出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明确了社会中的差序伦理基础,强调每个人的位置和角色。这种体系通过礼乐制度进一步规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塑造了人们的思维模式。在中国文化中,个人的价值不能独自决定,而是必须通过社会角色和等级赋予。 

 

相比之下,西方社会在启蒙运动之后逐渐摆脱了等级制的束缚,转向了以平等和自由为核心的社会理念。康德提出“自主性”的概念,强调人类作为目的本身就具有价值,而非作为实现他人目标的手段。在这样的价值观下,每个人的意义来源于理性和独立,而不是外部的比较和权力关系。这种转变塑造了一种以个体自由为核心的文化环境。例如,在自由主义社会中,领导的价值不是来源于职位的权力,而是来源于他们是否能够激发团队的创造力和潜力。同样,个人的幸福感更多依赖于自我实现,而非建立在他人的失败之上。 

 

在中国,启蒙运动尚未发生,基于个人主义和自主性的价值观仍然难以立足。差序格局深深嵌入了社会运行的机制和心理结构,使得中国人价值取向是追求人上人,而非思想的碰撞和创新。在中国文化中,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充满了紧张的权力关系,而不是基于平等和尊重的合作。这不仅让社会关系显得复杂和沉重,也严重制约了人们发挥自己的潜力和社会进步的可能性。 

 

在中国社会中,阶级差序的旋风却是永不停歇的。从出生到死亡,将每个中国人卷入其中,无论是身居上层还是困于下层,都难以逃脱。中国社会中的风不仅体现在权力关系中的资源分配,还具有深刻的精神维度。对于掌握权力的上层来说,他们需要通过“风”的流动来满足心理上的优越感和等级确认。例如,中国的领导往往热衷于让下属做一些毫无意义的服从性测试,比如要求无谓的加班,以及编造危机制造紧张感,或者把下属当作自己的家丁让他们在周末到家里做家务,还有不分年龄甚至性别潜规则公司里下属,甚至强迫下属学习自己的光辉思想——,这堪比越王勾践吃屎。这些行为的目的并非利益,而是为了通过这种权力实践来强化自己的地位,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这种现象可以用福柯的权力理论来解释。福柯指出,权力不仅通过强制作用于身体,还通过“话语”构建主从关系。领导让下属做无意义的事情,其实是一种服从性测验,通过这些安排,权力的象征性得以强化。而这种象征性,正是维系阶级差序的关键。下属的每一次屈从,都在无形中为领导的权力“加持”. 

听到这里,有些人可能会误以为在中国成为上层就会过得不错,甚至享受这种阶级差序的“春风”。但实际上,这是大错特错的。阶级差序的“风”不仅是一种流动,更是一台永不停歇的社会绞肉机。无论你处于哪个阶级,都无法幸免于这股风的撕扯和压迫。 

第一,你的上层是别人的下层; 第二,上层的同级之间也需要确认阶级差序,互相倾扎,以确保自己的地位。第三,而在下层,对上级的每一次卑躬屈膝和屈从,背后其实都隐含着一种“隐形的交易”。下级为自己的尊严和资源所做的牺牲,会转化为对回报的隐性期待。这种期待并非明示,而是深深植根于文化之中——“我侍奉你,你就应该在规则之外奖赏我。”然而,人的欲望是无穷的,而这种交易的“回报”基本上都无法满足下级的期望。一旦期望落空,怨恨便随之而生,下级可能伺机报复,暗中作乱,甚至临阵倒戈。 

 

这种风的循环让中国的社会秩序表面上看起来是稳定的,实际上却暗藏着无尽的互害与斗争。从哲学的角度来看,这种行为可以追溯到权力关系的基础性扭曲。福柯曾经指出,权力不是单纯的自上而下的控制,而是一种动态的网络结构。中国的权力关系缺乏真正的信任,更多的是一种基于现实利益的脆弱平衡。 

中国人的价值观也决定着中国与世界互动的方式。中文网络上充斥着风言风语:哪个国家是哪个国家的“爹”,哪个国家又是哪个国家的“傀儡”。这种追风的思维,反映了中国人根深蒂固的“阶级差序”——,以上下尊卑、强弱依附的逻辑来理解现代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启蒙运动以来,洛克的“社会契约论”奠定了平等与合作的理念,国家间的关系越来越基于规则和相互尊重。中国人却抱持“零和思维”的价值观解读国际关系,认为两国相处,一方必然压制另一方。这种视角限制了中国人对国际政治的理解,也让中国人在与他国互动时表现出不必要的敌意。 

当中国试图拉拢一些国家时,一般会超越规则去讨好, 比如提供巨额贷款、减免债务,甚至进行明显不经济的援助。这些行为并非基于真正的国际合作理念,而是延续了“差序逻辑”,通过施惠制造依附关系。然而这种模式在现代国际关系中并不持久。 “一带一路”倡议也因缺乏规则和透明性,投入巨大却反噬了中国自身的国际形象,在国际上愈加孤立。 

乐在其中的中国人深陷陈旧的价值观,千年专制的折磨让攀附与互害的心理根深蒂固。上下级互相视为“工具人”。这种彼此利用的脆弱关系构成了中国社会令人窒息的风——它不是某个阶级的特权,而是对所有人的普遍束缚。整个社会因此成为了一台互害和内卷的绞肉机. 虽然追风的人鲜少得以善终, 仍然有无数中国人不择手段地想成为人上人.这种文化的潜台词贯穿于无数的电视剧和小说之中,“草根逆袭”的故事成为主流叙事,为大众提供了一种海市蜃楼般的精神麻醉。 

要改变前现代的“人上人”价值观, 需要启蒙运动的理念和意识的觉醒,自由和平等才是打破阶级差序的关键。没有这种转变,中国社会将继续陷于互相践踏的恶风中,无法摆脱内卷与互害的循环,更难以触摸真正的现代文明。 

感谢来本期《22 George Street》做客。对于崇尚平等和自由的人来说,也许最好的选择就是远离中国人。感谢收听,下期再见!Ciao!